移動直播熱背后泡沫:僵尸粉、刷榜與瘋狂燒錢當看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轉發自己的直播ID號之后,小昕忍不住也體驗了一下。
當看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轉發自己的直播ID號之后,小昕忍不住也體驗了一下。
他在時下最火之一的映客APP上注冊并開通了直播,短短數分鐘內進來數十位觀眾。然而讓他疑惑的是,這些觀眾并沒有和他產生任何互動和評論,更不要提送鮮花禮物了。
小昕的這種情況在很多初次使用直播軟件的用戶身上都曾發生過。原來,為了激發初級用戶使用直播軟件的積極性,一些平臺會設置部分機器人帳號,這讓初級用戶在開始使用直播時顯得不會那么孤單。
表面看起來這些機器人賬號與真實用戶并無二致,有用戶名、ID、粉絲和關注者,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躺”在那里毫無用處的僵尸粉。
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一方面呈現蓬勃洶涌的迸發之勢,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泡沫和狂熱。過去團購行業、O2O行業是如此,現在移動直播也是如此。
似乎一夜間,直播平臺“百花齊放”。 此前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初到現在,已有易直播、趣播、花椒、KK開播、映客、藍鯨直播等數十家主打手機移動直播的產品陸續上線。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已經接近200家,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直播火爆背后,關于其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開始浮出水面,刷榜、僵尸粉、燒錢等尖銳卻又真實的現象也隨之而來。亂象產生的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是平臺對資本的熱切期盼與依賴。要知道,暫時無法實現盈利的直播平臺們,資本才是他們的“良藥”。
僵尸粉制造的虛假繁榮
“刷粉”曾在微博等社交媒體流行之時大行其道。比如僅僅花20元就能讓上千個粉絲關注自己,不高的價格卻能換來粉絲數的瞬間暴增,看起來的確是個不錯的交易。隨著直播行業迅速崛起,刷粉現象又有了新的“舞臺”。
(刷粉者與店主的聊天截圖)
一個名為“大蒜頭&小蔥蔥”的用戶曾嘗試在映客黑屏直播,依然會有數十個“觀眾”進入直播間。而這些觀眾的ID均以固定號碼4000開頭,后面5個數字則從02865排到18850,映票和送出基本都為0。
(圖為該用戶統計的粉絲個人信息)
除了剛剛提到一些平臺自帶的僵尸粉,部分主播為了上熱門還會主動要求刷粉。
在淘寶網上,記者發現了多個以“漲粉”、“包熱門”為關鍵詞的賣家。某家淘寶店鋪里對映客平臺的漲粉價格明碼標價,1元可以換取2萬粉絲,10元可以換取5500人氣(指的是進直播間觀看的人數),持續點亮飄心10分鐘。目前該店鋪的成交量已經高達2萬多單。
(某賣家提供的刷粉套餐)
該賣家告訴記者,要在購買后在訂單留言處備注映客號,付款后把映客號發給店主。映客人氣都是機器人數,只是掛機,但無法互動和評論,只是增加直播人數,而人氣的作用就是增加上熱門的機率。也有一些賣家提供真人粉絲,但價格比僵尸粉貴10倍左右。
除了上文提及的映客外,其他直播平臺也可通過淘寶網購買粉絲和人氣。如虎牙直播、斗魚直播、熊貓TV等,各種1元商品付款人數皆在千人以上。
買粉刷熱門似乎已經成為直播圈公開的“秘密”,這種的操作正在變得批量化和規模化。
一些直播平臺的熱門主播都會有專門團隊或者經濟公司幫忙運作,包括對主播進行包裝和推廣,還會幫助主播買粉絲、買道具,這種形勢和早前微博刷粉的狀況很相似。
(某經紀人在社交平臺上招募手機主播)
其實,這種做法早在直播秀場的公會時代就已經成為常態,公會會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主播上熱門。這種做法正在移動直播時代延續。
有報道稱,一些網紅經濟公司會向直播平臺大量充值獲得五折優惠,然后把這些虛擬貨幣用在旗下運作的網紅身上。“其實這對于我們來說很正常,誰不想自己帶的主播人氣高一些?”某經紀人如此表示。
一位直播行業的投資人對記者稱,個別平臺會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有時會縱容主播的刷粉絲、刷熱門,甚至會出現刷榜行為。
比如早在今年年初,映客就曾因為被蘋果商店多次下架陷入了“刷榜門”,當時官方對此的解釋是“為了推出迎春新版產品,老版本暫停對新用戶發放”。
聚范直播CEO汪海濱告訴記者,刷粉也許確實能帶來短期的“熱捧”假象,但長期來看,無論對于主播還是平臺本身,都有極大傷害。
“虛假人氣必然帶來不公平的競爭,更多的優質直播內容被虛假人氣所埋沒,用戶看不到優質內容,會逐漸從平臺流失,而且這樣的流失是不可逆的,對品牌來說是致命傷。”
燒錢大戰過后將面臨大洗牌
在這個市場規模約百億的領域里,創業公司不斷涌入,巨頭摩拳擦掌,一場燒錢大戰正在上演。
騰訊、久游游戲近億美元投資了龍珠直播,昆侖萬維領投映客直播,樂視體育以3億收購章魚TV,斗魚直播獲得超過1億美金B輪融資,光線傳媒5月初宣布涉足網絡直播產業,一直播所屬的一下科技估值超已過10億美元。以上無不印證著資本市場對網絡直播的熱情。
但是,盡管虛擬禮物的購買和抽成已經成為許多直播平臺的主要盈利途徑,但在電競直播的高額主播簽約費、知名藝人獨家直播簽約費、高額的寬帶成本面前,談盈利還為時尚早。
以拿到2016年BIGBANG演唱會的全程獨家總冠名的映客為例,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僅三場演唱會直播花絮的簽約費就花了2000萬元。
寬帶成本方面,有業內人士指出,以最低碼率(注:該數值越高,傳送數據速度越快)800K來算,一個同時在線百萬用戶的視頻直播平臺,每月僅帶寬費用就高達3000萬元以上。
如果暫時還無法盈利,那么對于資本層面來說數據顯然是更為有利的依據,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直播行業會出現上述種種亂象。
汪海濱表示,現在直播平臺很燒錢,但是必須是有目的性的、良性的、可持續性的。
“我認為現在行業的燒錢是不夠理智的,虛假人氣使行業里充滿了泡沫,這樣的現象很嚴重,大家都像在吹泡泡一樣,會對整個行業造成負面影響。有的平臺選擇把資金投入到廣告宣傳上,有的平臺則會選擇將資金用來提升內容質量,獲取更優質的主播。”
對于直播行業的發展趨勢,一下科技CEO韓坤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今年直播領域肯定會重新洗牌,最終一二百家直播平臺會像當初的團購和微博之爭一樣,絕大多數平臺會死掉,大部分應該熬不過2016年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也不承認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operations@xinnet.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